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以“优政、惠民、兴业”为宗旨,以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 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落脚点,推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全面 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打造具有物联网特色的“智慧名城”,为高 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要求
1. 坚持数据思维,实现要素转变。突出数据战略地位,以数 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利用为核心,推动数据与系统分开,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由技术要素驱动向数据要素驱动转变。
2. 坚持服务思维,实现重心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民生 服务,创新民生改善和政府服务模式,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实现 工作重心由满足行政管理需求为主向以服务公众需求为主转变。
3. 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模式转变。突出顶层设计,以需求为 牵引,加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的整合优化和协同共享,实现建设 模式由分散建设向共建共享转变。
4. 坚持创新思维,实现动力转变。突出创新引领,以市场为 主体,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流 程,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带动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 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主导方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应用体系、创新集聚 的智慧产业体系、精细敏捷的智慧治理体系、便捷普惠的智慧生 活体系、智能泛在的感知网络体系和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一是大数据应用更加高效。完成城市大数据中心新一轮建 设,实现城市数据的有效汇聚,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达到 30OTB,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 子证照五大基础库覆盖全市,政务数据开放数据集达到1500个, 可API接口访问的开放数据集达到35%,人社、健康、交通、旅游、 公共安全、工业企业绩效等领域利用大数据创新管理服务取得明 显成效。
二是智慧产业更加繁荣。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快速发展,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智慧产业发 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左 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集成电路产业规 模达到13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45个,农业信息化 覆盖率达到65%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
三是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完成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建 设,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 域,城市治理的精细度显著提升。网格化治理平台覆盖全市所有 社区(村),视频共享平台接入共享10万路以上视频信号,重点领 域生态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国家重点监管食品产品溯源率 达到100%,社会信用体系社会成员覆盖率达到100%。
四是民生服务更加便捷。完成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向社区(村) 的延伸,政务服务平台高度集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资源,城市交通、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领域智慧化水平显著提 升,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在民生服务领域。政务服务网上办理 事项比例达到90%,市民、企业实现一号办理各类服务事项,城 市交通实现一体化便捷支付,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覆盖85%以上 人口,建成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公共文化云覆盖全市所有文化 活动场所。
五是信息网络更加先进。完成NB-IoT窄带物联网的优化,城 市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 本形成异构、泛在、灵活、智能的国际一流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 施。城域网和IDC出口带宽分别达到6TbPs和5Tbps,户均带宽超过 150Mbps, 4G网络覆盖率超过99.5%, NB-IoT全城覆盖,5G网络 正式商用,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2万个,智能终端设 备接入能力达到千万级规模。
六是信息安全更加可控。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区域、领域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 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重要信息系统落实等级保护率达到100%,城市安全态势感知平台 全面建成,城市容灾备份中心存储超过5PB,法人数字证书发放 量超过35万张。
二、主要行动
(一)实施大数据应用提升行动
贯彻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统筹 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全力打造城市大数据中 心,推动城市各领域数据的开放流通和价值挖掘,形成共享开放 的大数据应用体系,使大数据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新资 源、新动能,建设数字之城。
重点专项1:城市大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治理标准体系,梳 理市、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数据资源,厘清 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明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 建成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网站;整合现有各类跨部门数 据交换方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明确跨部门数 据采集、共享校核机制,提升政府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持续 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电子证 照五大基础数据库,集中汇聚、存储部门重点主题数据资源,不 断采集汇聚物联网、互联网数据,形成汇集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 息以及城市各类设施和生态环境信息的城市级大数据中心;通过 各类数据的关联分析,充分挖掘和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建设城 市大数据运营和展示中心,重点推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综合 治理、工业企业绩效、统计、财政、人社、健康、旅游等领域和 行业大数据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 经信委、市公安局、市综治办、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 输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等)
重点专项2:公共信用平台。加快建设完善社会法人(组织) 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用相关信息全汇聚,建成信 用数据库,拓展市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台的查询、预警、发布等 服务功能,全面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联动监管。推动重点 行业的信用数据库建设,鼓励和扶持红十字会等相关组织(协会) 建立健全以行业为主的信用数据库,作为市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 台的有效补充。推动专业征信数据库(包括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 据库)与市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对接共享,建立一个数据全面、 更新及时、安全可靠、功能完备的信用信息数据平台。鼓励和扶 持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依法采集公共信用信息和商业信用信息,逐 步建立健全专业的信用数据库,探索社会化征信系统与市公共信 用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和共享。到2020年,公共信用平台实 现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 市工商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税务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 红十字会等)
重点专项3:公共数据开放。统筹组织政府部门、公用企事 业单位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数据的开放工作,按照国家和省 相关要求,建设完善无锡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建立公共数据资源 开放目录,制定数据开放标准,建立数据开放接口,落实数据开 放和维护责任;鼓励社会各方利用公共开放数据与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 鼓励我市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不同行业间进行数据交换和 共享应用,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优化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支 持众包、众筹、众创等新型数据服务模式发展,逐步形成数据资 源市场化运用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二)实施智慧产业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大力发展 数字经济,培育推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 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不断做大智慧产业规模,形成创新集聚 的智慧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建设智 造之城。
重点专项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物联网的龙头 作用,协同推进高性能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端软件系统集 成、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组织实 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突破一批物联网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 加快攻克集成电路与传感器系统级封装、数据采集交换、海量存 储、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物联网应 用的系统解决方案、基础软件、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 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增强产 业外延扩张能力,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加快建设鸿山、 雪浪、慧海湾3个物联网特色小镇,推进物联网“一体两翼”空间 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全力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打造全国领 先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先导区, 使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市智慧产业发展 的鲜明标志。到202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 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集成电路产业 规模达到130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市(县) 区政府)
重点专项5:智能制造。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 级的主攻方向,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 和国家、省智能制造 发展规划,强化示范引领,加快推动产品设计、装备应用、产品 生产、销售服务智能化进程,积极探索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 构建生态体系,坚持智能化建设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重点培育一批本地智能装备和产品企业、智能化建设服务机构, 鼓励装备制造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 商转变;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 在线增值服务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实施“千企上云” 行动,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全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 区、协同创新标杆区,使智能制造成为我市推动产业智慧化的主 要引擎。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高, 新增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45个,培育建成一批国家智能制造试 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市(县)区政府)
重点专项6:智慧农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 融合,建立集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 信息管理平台,涵盖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政务管理、农业服务管 理、农业地理信息等领域。为生态农业、科技装备、园区建设、 经营主体、农业服务、耕地质量监测、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 农业执法监管等业务工作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 逐步实现资源保护可视化、农业生产智能化、行业监管精准化、 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服务多元化、决策支持数字化、行政办公 自动化“七化合一”的农业管理模式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农 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建成“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5个,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市所有涉农行政村。(责任单 位:市农委)
重点专项7:电子商务。深入挖掘“互联网+商贸”新亮点、 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消费类制造业企业和传统商贸企业向电商 转型,培育文化旅游、网上订餐、生鲜农产品销售、社区电商等 区域性电商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产业”平台,支持全市骨 干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 和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和企业品牌。实施工、农业品跨境电商发 展战略,加快推进全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自建跨境电商进口、出口网站及平台,培育一批跨境电 商示范企业,打造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和跨境电商载体,提 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经营能力。鼓励具有通用性、行业 性、市场化特征的分享经济跨界融合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实物、 服务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社会协同合作效率。到2020年, 基本实现电子商务对相关产业的深度渗透,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 超过5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65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5%; 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形 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龙头企 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重点专项8:智慧物流。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 面向社会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 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不断提升 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 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供应链环节中人 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提高配送效率。开展城乡高效 配送行动计划,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 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建 设物流行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物流标准化管理服务水平。建立 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 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与充分共享。(责任单位: 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局、市发改委)
重点专项9: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以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 为核心,建设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整合面向企业的政策服务、 专项申报、行政服务、信用评价及活动报名等功能,吸纳一批运 作规范、业绩突出的服务机构,打造“企业服务淘宝”超市,为 政府各部门、服务机构、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提 升为企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企业的获得感。进 一步提升市政府服务平台为企业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网上审批, 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 线”,切实提高网上办理比例,完善网上实名身份认证体系,推动 电子证照共享利用,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实现“一号通办”。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行政审批局)
(三)实施智慧治理提升行动
按照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和社会治理协同化、透明化发 展要求,全力打造城市社会综合治理管理平台,推动政务管理、 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智慧化应用,深化网格化与联勤联动 的治理模式,形成精细敏捷的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互联 感知、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水平,建设和谐之城。
重点专项10:网格化社会治理。以推进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 治理机制试点为引领,以“全要素”城乡社区网格为基础,以综 治中心为枢纽,以服务管理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按照 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全面整合组 织、综治、公安、民政、司法、人社、国土、环保、住建、水利、 农业、文化、卫生、城管、安监、消防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信 息资源和系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最大限度整合基 层服务管理资源,全面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 “网格+网络” 等服务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深 度融合、互为支撑。探索搭建智能研判模型,建立面向实战的预 测预警预防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工作更精准、更精细、更高效。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
重点专项11:政务基础设施。按照集约化建设需求,完成全 市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升级,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网络管理,提高 网络业务承载能力,为业务应用、数据传输提供支撑。建设完善 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并与平 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 据中心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 电子政务云平台,打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智慧政务运营体系。 到2020年,政务外网实现智能化、弹性化管理,所有政务部门业 务系统完成整合上云运行,政务云平台总规模达到3000台云服务 器、存储3P以上。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重点专项12:雪亮工程。以开展全国“雪亮工程”示范城市 试点为引领,按照“统筹规划、消除盲区、优化布局、提升质态、 资源整合、联网共享、创新应用”的基本策略,有重点有步骤地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统一建设市、市(县)区 两级视频图像服务管理中心和视频图像智能综合应用服务平台, 完善新型智能感知前端体系、视频图像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保障 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通过建设整合社会多维物联感知数据资源 和叠加人工智能应用模型,形成环市、环县区、环重点区域,以 “全面覆盖、全维感知、全域互联、全网智能”为特征的立体化 智能化“防控识别圈”,全面提升视频图像智能化建设水平、智能 化管理水平和智能化应用水平。2018年,实现提供全市6万路的视 频联网共享应用服务;到2020年,实现10万路以上海量视频的接 入共享,满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条线、企业单位、社会公众的 视频应用需求。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公安局)
重点专项13:智慧党建。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创新 党建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路径,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全市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统一建设全市党 建数据中心,加强数据整合融合、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统 一建设党建公共服务平台,宣传贯彻党的主张和决定,为党员、 干部、人才提供便捷服务,打造充满正能量、受党员群众欢迎的 网络平台。统一建设党建综合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通过现 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运用,强化干部队伍、基层党建、人才 工作的宏观研判和精准施策,推进组织工作全领域的信息化、智 慧化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统一共享、协同互联、精准高效 的全市智慧党建平台,为不断提高全市党建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重点专项14:智慧食药监管。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 和风险防控信息平台为目标,深入推进信息化“智慧食安”工程, 大力加强食药监管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全市食药安全智慧 监管信息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多部门食药安全信息共享与业务 协同能力建设;围绕安全风险高、群众关注、舆论高热的食品餐 饮生产流通及使用消费等主要环节,织密监管网络,提升监管效 率,拓展信息资源和渠道;运用物联态势感知、大数据分析等技 术大力推进食药安全社会共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公共服务能力 和企业诚信建设,提升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 力,初步建成“源头可溯、去向可查、环节可控、风险可防”的 全市食药安全智慧监管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打好 基础。
(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配合单位:市食安委成员单位)
重点专项15:智慧城管。加快推进“数字城管”系统智慧化 升级,统一全市采集事项编码、技术指标定义,搭建“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的城管大数据平台,实现与执法管理、停车管理、环 卫管理等各业务子系统整合对接。推动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设施 的部署,完成城市管理领域各类专项数据的普查入库,完成重点 管理对象基础信息录入和建档,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 挖掘,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深化数字城管APP移动客户端软件 应用,实现各类城市管理专项数据的智能化推送和日常采集更新, 开辟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管理绩效的通道,建立“群管共治” 的长效机制。
(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重点专项16:智慧警务。以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为主线,以近年来警务大数据建设为基础,积极构建以 “五大应用体系、四项关键支撑”为主要内容的智慧警务新体系, 加快打造“智慧警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基础建设、应用建设、 机制建设三个方面集中发力,建好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视频图 像“慧眼”工程、移动警务应用系统三个基础支撑项目,实现智 慧情报指挥、智慧数字防控、智慧安全监管三个主体应用功能, 全面提升公安大数据应用智能化、可视化、移动化水平。按照“全 覆盖、全流程、全网办”要求,持续深化无锡“网上公安”、无锡 公安“微警务”建设,逐步实现报警求助、政策咨询、办事办证、 防范宣传等政务服务的在线办理。2018年,完成境外人员临时住 宿申报等11个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到2020年,力争在线办 理事项覆盖到治安、交管、人口、出入境等各领域,让“不见面” 审批、“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重点专项17:智慧水利。在整合现有水利信息化成果的基础 上,汇聚防汛抗旱、水雨工情、水资源、气象等信息资源,建立 完善水利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和水利分析模型,提高信息资 源共享、联合分析与预警能力,基本形成市、市(县)区、镇(街 道)三级水利“业务应用协同智能、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基础设 施集约完整、网络安全稳定可控、保障环境优化健全”的现代水 利新格局,满足全市防汛防旱及水生态安全的需求。
(责任单位: 市水利局)
(四)实施智慧生活提升行动
以普惠共享为着力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民生服务的深 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水平,整合各领域服务资源, 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便捷普惠的智慧生活体 系,建设宜居之城。
重点专项18:政务服务“一张网”。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 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建成市、市(县)区、镇(街道)三 级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线上线下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全市三级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功 能齐全,“政务服务、涉审中介、热线受理、资源交易”网上大厅 高度集成,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确保可在线办理的政务服务 事项100%网上申办。与省政务服务网深度融合,丰富套餐式服务 产品,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汇聚教育文化、体育建设、医疗卫 生、社会保障和交通、水电气、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应用, 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能用、管用、好用。鼓励支持无锡 曰报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加强同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 参与建设政务新媒体,推动“无锡观察” “智慧无锡”等APP升级, 不断加载对接政府管理服务事项,汇聚社会化服务内容,打造服 务无锡市民生活的移动门户。
(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编办、 市法制办,市广电集团、市报业集团等)
重点专项19:智慧交通。建设集道路交通监测、决策、控制、 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大数据集成指挥平台,实现路况信息、交通管 制、交通组织的可视化。开展交通管理大数据研判工作,实现交 通事件的主动发现、主动处置和预知预警,开展LTE-V2X车联网 技术试验,推进车联网信息交互与融合,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推 进汽车电子标识在全市全部重点监管车辆的安装应用,并鼓励社 会车辆安装应用。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涵 盖路内路外、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管理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 投资建设、改造和运营智能停车场,并与市级平台对接共享停车 数据,停车场数据接入覆盖率超过80%,实现全市停车诱导信息 的统一归集和发布。推进新能源车辆及充电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建 设,加强全市新能源车辆和充电设施的安全监管。整合航空资源, 打造机场数据中心,开展智慧机场建设。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委,市交通产业集团、市机场集团等)
重点专项20:智慧健康。健全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 历、服务资源、健康知识库以及基础资源等六大数据库,合理构 建市、市(县)区两级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 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医疗、计划生育、 公共卫生等各类机构服务信息,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生育信息、健 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信息交互共享与业务协同。推进医 院信息化,构建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和医院数据中 心,建立健康服务应用门户,提供网络预约、网上支付、诊间支 付等互联网应用,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健康服务。到2020年,二、 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全面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达到 四级以上的超过5家,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健康档案、电子病 历覆盖85%以上人口,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在线查询。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重点专项21:智慧体育。建设涵盖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信息资 源的体育数据中心、智慧体育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市体育局 网站、市全民健身网“两网合一”,基本建成全市智慧体育框架体 系,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规范、整合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基 于体育数据中心,建设跨业务、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的体育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全面提高体育管理水平。创新公共 服务模式,建成市级体育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健身、娱乐、休闲、 康复等体育消费产品及服务。推行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实现智慧 化服务运营,提升场馆运行水平和效率效益。到2020年,实现全 市80%以上的体育人口享受到智慧体育服务。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重点专项22:智慧文化。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依托智慧无锡时空信息云平台和互联网地图,汇聚整合全市文化 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智慧文化数据中心, 搭建无锡智慧文化云服务平台,提供文化一张图服务,使市民可 “一站式”便捷获取文化公共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 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20 年,市、市(县)区两级博物馆实现数字化。
(责任单位:市文广 新局)
重点专项23:智慧旅游。完善无锡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 大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和智慧旅游营销 平台。创新完善全域旅游统计制度,为宣传推广、产品研发、行 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旅游、气象、交 通运输、环保等部门有关旅游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鼓励旅游企 业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实现线上线 下融合发展。推进免费WiFi在涉旅场所的有效覆盖,加快推动3A 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重要乡村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 讲解、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信息推送,提升无锡全域旅游产业 信息化水平。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重点专项24:智慧养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打造无锡智慧养老服务新标杆。编制智慧养老建设标准,争取申 报省级标准。推广使用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并与其 他便民服务平台积极整合,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 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计 委、市质监局,各市(县)区政府)
重点专项25:智慧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完善 区域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继续建设“三通两平台”,实现教育信息 化基础工程提速增智,教育城域网性能大幅提升,所有学校千兆 进校,无线网络和智能设备逐渐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 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 资源、人人用空间”。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网络学院,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满足师生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完 善市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应用整合、服务汇聚、数据 共享,提升教育治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建成教育基础大数据平 台,实现新生入学、教育资助等公共服务事项的网上申请办理。 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建成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职业学校、 60%以上中小学达到省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师生信息 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重点专项26:数字人社。加强人社基础信息库建设,开展金 保工程应用升级、人才人事应用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人社 业务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人脸识别、电子档案等技术,积极推进人社服务向互联网、基层平台、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延伸,形成“一号一窗一网一卡”的 人社“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格局,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便捷 的办事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到2020年全市社会保障 卡持卡覆盖率达到100%。建设“人社电子档案”,汇聚就业经历、 技能培训、参保缴费、待遇享受、工资收入、权益保障、表扬奖 励等数据,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强 人社大数据分析,全面推进大数据在人社领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重点专项27:智慧物价。基于全市统一的价格监管网络,建 成智慧物价信息资源平台,并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平台汇聚曰 常监测数据和互联网物价数据,建立价格信用库、价格违法案件 信息库、行为档案库、价格基础库等主题库,为管理和服务提供 支撑。建设价格监管平台,开展价格执法、价格监管追溯分析、 价格垄断分析;建设价格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 相关的物价以及服务信息,全面提升物价的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
(责任单位:市物价局)
重点专项28:智慧法务。着眼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 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息服务 平台和智慧普法平台建设,打造以智慧决策、智慧服务、智慧管 理和智慧组织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到 2020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业务实现自主查询、线 上预约和网上办理,法律服务微信群社区、楼道覆盖率达到100%, 微信公众号建到镇(街道),智慧普法平台升级至2.0版,实现普 法精准对接。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
重点专项29:智慧城市示范区。坚持“标杆示范、逐步推广、 全面覆盖”的原则,着眼于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 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起点编 制太湖新城建设规划,推动信息化与新城开发同步规划建设,鼓 励支持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太湖新城先行先试。 创新太湖新城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在太湖新城内布局智慧社区、 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试点示范工程,推动数据区域化集聚共享 和开放。加快在太湖新城内布局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 试点示范,加快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发展 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太湖新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将太湖新城 打造成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协调有序、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新 标杆。
(责任单位:无锡市经济开发区;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 经信委、市科技局)
(五)实施信息网络提升行动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适度超前、国内领先 的原则,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规 模部署,推动“云、管、端”协同建设,促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跨越式发展,形成高速、泛在、智能、感知的信息网络体系,全 面提升城市信息网络服务能级,建设感知之城。
重点专项30:感知网络。结合物联网示范工程和智慧城市重大应用工程建设,优化NB-IoT窄带物联网,全面增强接入支撑能 力,实现全市普遍覆盖,实现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 应用场景的深度覆盖。加强无线技术与自组感知网络的结合,广 泛部署监控摄像头、汽车电子标识、RFID射频传感器及各行业专 业无线传感器等海量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开展智能路灯杆试 点推广工作。建设TD-LTE 1.8GHz电力无线专网和基于感知电网 的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建成感知城市脉搏的泛在网络,为城市各 行业提供广泛的感知数据。
(责任单位: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 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中国铁塔无锡分公司、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市经信委、市政园林局等)
重点专项31:高速光纤网络。持续优化城市光纤宽带网络, 提高网络骨干带宽,核心骨干网传输达到lOOGhps,城域网和IDC 出口带宽分别达到6Tbps*5TbPs,所有通信运营商全面完成光纤 到户改造,“千兆到户、万兆到楼”的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 户均带宽超过150MhPs。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实现网 络IP化,打造多网融合和多屏融合的广电新平台。
(责任单位:中 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 中国铁塔无锡分公司、江苏广电网络无锡分公司)
重点专项32:移动通信网络。推进移动通信宽带化,持续优 化4G网络,实现全业务IP承载,4G网络面积覆盖率超99.5%、人 口覆盖率超99.95%;加快引入5G网络技术,开展5G网络建设的试 验并商用,优化基站铁塔布局,推动街道基站、小微基站建设, 探索综合利用路灯杆、监控杆等市政设施的基站设置新模式,优 化网络服务质量,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适用、组网灵活”的无 线宽带移动通信网络。
(责任单位: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 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江苏广电网络无锡分公司、 中国铁塔无锡分公司,市公安局、市政园林局、市政集团等)
重点专项33:数据枢纽。利用我市各大基础通信运营商网络 节点的优势,促进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完成中国电 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容,全市通信运营 商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2万个;鼓励和推动中国移动OneNET物 联网平台、新吴区“飞凤平台”、曙光“城市云”、公安部交科所 “视频信息云”、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影视云”、CNTV “视 讯云”等一批专业的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建设应用,使无锡成为 华东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物联网+互联网数据枢纽。
(责任单位: 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 司,新吴区,市经信委、市文广新局等)
(六)实施信息安全提升行动
按照可防、可控、可溯、可复的原则,将信息安全纳入城市 整体安全体系,强化关键基础设施监管,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 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提升基础网络、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建设完善城 市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形成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有效防范、 控制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夯实智慧城市的安全发展基础,建设 平安之城。
重点专项34: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完善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 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目录,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防护设 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进一步加强对电信网、广播 电视网、互联网、政务网、电力无线专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 和保障,建设面对城域网、政务网等大型网络的安全态势感知系 统,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法人 数字证书的覆盖范围,加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等 技术措施,保障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安全、稳定、可靠。
(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中国电信无锡 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江苏广电 网络无锡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
重点专项35:容灾备份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 则,采用成熟、稳定的数据保护技术和可靠、可扩展的软硬件设 备,建立覆盖全市政务网络的市级容灾备份中心,并对政务外网 内各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进行统一容灾备份,确保重要数据异地 存储备份的完整、安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市级容 灾备份中心,为社会化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容灾备份服务,切实提 高全市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 委、市民防局)
重点专项36: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完善工业领域信息安全等 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监督检查等机制,指导工业企业
采用网络隔离、访问控制、密码保护、配置核查、安全审计、灾 难备份等技术手段,强化对企业内部网络、网站和业务信息系统 的技术保护。推动重点工业企业设立信息安全员和首席信息安全 官(CSO),定期组织开展对重点工业企业首席信息安全官、信息 安全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安全抽查,督促重点工 业企业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工业企业信息 安全防护水平,保障工业生产运行安全和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无锡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部门间、地区 间联动推进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根据行 动计划,合理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单位)要按 照任务分工,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 合,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学管理。优化管理模式,成立市大数据管理服 务中心,负责推进全市数据资源的汇聚、交换、共享、开放和利 用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大数据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加强建设统筹。加大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 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市性的智慧应用项目原 则上采用一级开发、多级使用的模式进行建设运维,避免重复建
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智慧化应用项目,探索采用政企合作、 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本地企业、科研院所带方案、 带技术、带团队,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四)加强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 更大力度引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高精尖”人才,加强与高等院 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 才保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家智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 端决策咨询。进一步加强首席信息主管(CIO)队伍建设力度, 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分类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员 业务水平。
(五)加强宣传推广。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推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新成果,不断扩大示范效应, 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和意识,增强企业、 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度。
(六)加强督查考核。抓好过程督查,定期通报各地区、各 部门(单位)新型智慧城市任务落实情况。用好考核评价,考核 结果纳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单位)年度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