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物联网智库-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应用分会!

联通“eSIM一号双终端”面世 拉开进军物联网领域的新帷幕

来源: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分会   | 发表时间:2018 年 4 月 8 日

  

  3月7日,中国联通宣布正式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6座城市率先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办理。从即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针对在中国联通开通该项新业务的用户,可享受从激活起12个月eSIM副卡使用功能费减免。

  全球首款eSIM可穿戴产品落地中国

  据悉,2017年12月25日,联通正式加入了eSIM卡服务,支持的设备有华为Watch 2 Pro和Ticwatch S等。2018年2月14日,中国联通独家获得“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批复,并即将在上述6城市推出这项创新业务。

  而苹果公司的第三代智能手表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3 (GPS + 蜂窝网络)成为首款支持该业务的终端产品。与华为Watch2 Pro和TicwatchS联通定制版不同之处在于,Apple Watch Series 3使用独立蜂窝数据支持“一号多终端”业务而无需重新申请新号码。

  “eSIM一号双终端”的推出,打破了手机作为唯一移动通信载体的束缚,有效解决了广大用户对于全时、泛在通信的痛点需求,为多场景通话及智能应用提供了可能。作为eSIM领域全球领先的运营商,也是国内唯一推出eSIM业务的运营商,中国联通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推动了这款具有全球标杆意义、国内首款eSIM可穿戴产品在中国的落地。

  电信分析师付亮在对相关媒体采访中回复表示:“万物互联是未来的趋势,手表、手环和智能家居都会连接上网,而这些终端不适合也没有必要单独申请一个号码和套餐。eSIM卡基于空中写号,可以减小各种设备的体积和耗电;而且和常用的手机绑定,可以共享资源,用户无需单独付费,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智能设备行业的快速成熟。”

  由于eSIM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这一做法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未来通用的eSIM标准建立将为普通消费者、企业用户节省更多移动设备使用成本,并带来更多的便利、安全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eSIM卡的普及将促使移动运营商更加注重自己的信息和隐私数据保护工作,因为今后的消费者将可以非常轻松的切换运营商,所以后者势必需要在实时信息保护和隐私保障方面花费更多功夫。

  eSIM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IHS预测数据,2021年eSIM市场出货量将达到9.86亿,较2016年的1.089亿增长近9倍。最初主要受M2M和平板电脑的需求推动,但当进入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设备领域时,eSIM成交量将呈现跳跃式增长。

  在IDC中国电信和物联网研究部研究经理崔凯看来,eSIM是成熟的技术,早在2016年国际规范就已经确认,它的小型化、适应性强、稳定性高的优势早已经被市场认可。然而,未来eSIM在中国商用的关键取决于运营商的态度。

  “其实,早在eSIM标准制定之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参与了GSMA关于eSIM标准的制定,但是他们都没有出现在最终公告的支持者名单中。总体而言,三大运营商对eSIM技术的态度偏于保守,但是三大运营商在各自下属的专业物联网子公司都对eSIM技术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与部署,为各自集团公司对eSIM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索和技术储备,希望通过eSIM技术扮演关键角色在物联网市场。”崔凯讲到。

  在崔凯看来,eSIM最大的变革是改变了传统通信业务产业价值链,运营商与用户的长期服务合同,可能会被终端制造商或者业务分发商取代,尤其在那些对用户ID(电话号码)并不敏感的新领域,例如物联网。在中国实现携号转网之前,在人和人通信的消费者通信领域, eSIM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传统SIM卡模式。

  “但是,在物联网领域,我们认为eSIM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智能抄表、智慧家庭等方面的应用,中国企业和运营商会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释放eSIM技术和应用的巨大潜力。”崔凯表示。

  崔凯表示,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很多厂商和服务商都已经开发出了虚拟SIM卡的解决方案,只用软件就可以实现SIM的功能,这些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用户的国际漫游业务中,而这些标准很多都是在运营商技术体系之外实现的能力,这也迫使运营商需要加快eSIM技术的推广和落地。同时,eSIM的发展也需要符合国家的电信监管政策,例如用户实名制等,eSIM的发展还需要技术以外的政策环境支持。

                                                      本文由来源 通信世界网,由 宋淑杰 整理编辑!

COPYRIGHT (©) 2017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应用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