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尴尬,叫做“上厕所没有纸”。去年,天坛公园引进的“刷脸”取厕纸曾引发广泛关注,如今,“扫码取纸”设备出现在一些车站、公园厕所。市民在感慨高科技便利的同时,也不禁担心:要是没带手机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怎么办?相关专家表示,公共服务引入高科技,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但也应该避免成为门槛而将一部分人挡在门外。
多处公共厕所使用“扫码取纸”
“美女,能……能……能跟您借一段纸吗?”“这不是可以扫一扫取吗?”“我手机没电了。”“噢,那给你一点吧。”“谢谢,谢谢。”前几天,北京西站10号候车室的卫生间里,小李即遭遇了这一尴尬瞬间。
从今年3月开始,北京西站引入了“扫码取纸”机。可由于没有手机,不少人还是陷入“如厕”尴尬。
准备和家人回山西老家的小葛,到了厕所却发现只有手机扫码才能取纸,由于手机在妈妈手中,她只有返回去取。当拿回手机,一旁的保洁员还为她现场指导。小葛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机器出现“滋滋滋”鸣叫,手机显示“请您在设备停止鸣叫后再取走厕纸”,接着机器下方缓缓“吐”纸。扫一次后,分三段出纸,每段长约50厘米。“再扫一次,还可以再取三截。”保洁员提醒,考虑到每个人的用纸需求量不同,可以多次扫码多次出纸。
“这机器是不错,但万一哪天上卫生间着急,多尴尬啊。”取完纸,小葛感慨道。
记者观察发现,前来扫码取纸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觉得新奇,拿出手机试一试,可也有不少人止步。“看到二维码,我以为又要关注公众号,害怕自己被消费了。”一位女士表示。
据了解,这款名为“趣趣”的智能扫码取纸机由某公司提供。“目前在很多公共场所都不能满足用户用纸的需求,并不是政策问题或者没有经费预算,而是怕用户浪费太严重。我们就想能不能用一台智能设备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节约用纸问题。”该公司官网显示,设计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改进出一种智能工具达到节约用纸,公共场所人人都能有纸用的目的,让如厕体验提升,避免尴尬。
目前,该机器同时入驻了故宫、玉渊潭公园以及万达商场等地的公共厕所。
公共服务不应有限定条件
引入高科技避免“如厕”尴尬,这并非首次实践。去年3月,为规范游客使用厕纸,天坛公园部分公厕推出“人脸识别厕纸机”,市民站在机器特定的识别区,通过屏幕识别人脸,机器下部会自动出纸。随后,“人脸识别厕纸机”也相继进入医院等其他公共场所。
可是,不少网友在感叹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有疑惑:公共厕所配备厕纸,这本是应该提供的服务,为何要加限定条件?
记者查询发现,根据本市相关规定,公园、旅游区(点)、长途汽车首末站、轨道交通站、飞机场、火车站、医院、商场、超市等人员集散场所的公厕,要求免费提供卫生纸、皂液或香皂等用品。
专门研究厕所问题的昱庭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钱军也提出质疑,为了防止少数人多拿厕纸可以理解,但扫码用纸,却也将一些急需用纸的人挡在门外,“很多老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你让他们怎么扫二维码?”钱军认为,与其为了防人多拿厕纸而费尽心思,不如将目光投向细微处,解决人的切身需求。
厕纸的提供可以更精细化
“一直以来,我们上厕所前都会习惯,摸摸口袋,找找包,桌上扫一眼,厕纸是大家如厕最根本的需求。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不了,又谈什么配备WIFI、充电器等进一步的服务设施呢。”3年前,在第三个“世界厕所日”来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了厕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副主任江涛表示,一张厕纸虽小,也是身边极易忽视的小事,免费厕纸,就是中心对厕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江涛认为,“刷脸”、扫码这样探索性的解决办法可以鼓励,但应该不断地优化和多元,让如厕更轻松和便利。
“厕纸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公共服务、公共意识问题,从管理设计上需更精细化。”江涛提出,“怎么配纸,谁去配,更新频次是多少,谁来执行,配纸如何建档,监督办法是什么。只有有了后续配套管理机制才能让这件事执行起来更有效果。”
来源:北京日报